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而征信和动产融资服务体系是信贷市场不可或缺的金融基础设施。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作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下简称“征信系统”)、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和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三大系统的运管主体,如何开展中国特色征信和动产融资服务、支持央行履职?如何赋能个人和企业信息主体,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助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党委书记陈建华接受了《金融时报》记者专访。
《金融时报》记者:征信中心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征信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征信中心是如何建立起全球数据规模领先的公共征信系统,开拓中国特色征信之路的? 陈建华:征信中心的发展之路就是一部中国征信体系的发展史。2004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示,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征信系统建设的部署,银行信贷征信服务中心应运而生,是征信中心的前身。2006年,征信中心依法注册为中国人民银行直属事业法人单位,专门负责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征信中心始终践行“征信为民”理念,做好征信和动产融资服务,为防范金融风险、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征信系统已成为全球数据规模领先、服务覆盖面最广的公共征信系统,是我国征信服务体系的基石。2006年,企业征信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基础上,先后实现全国联网,实现了我国信贷信息的集中统一共享,这是我国征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2013年颁布实施的《征信业管理条例》赋予征信系统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法律地位。2020年,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二代征信系统成功上线,全面升级数据、应用和技术架构,服务能力提升近20倍。截至目前,征信系统累计收录自然人数、企业及其他组织数分别突破11.6亿和1.4亿。 为支持中小企业动产融资,征信中心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依法建立了动产融资服务系统。2007年,《物权法》赋予了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职责,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于当年10月建成上线;2009年,融资租赁登记公示系统上线服务。2013年,两个系统合并为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实现多种动产担保物权的登记与查询服务。《民法典》实施后,根据国务院部署,2021年起,登记系统提供全国动产和权利担保的统一登记和查询。截至目前,登记系统累计发生登记4600余万笔,累计发生查询2.7亿笔,对支持普惠金融、优化营商环境意义重大。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升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中信用信息的可获得性,在中国人民银行党委的领导下,征信中心建成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资金流信息平台于2024年10月25日上线试运行,已有31家金融机构参与信息共享,包括18家全国性银行和13家地方性金融机构。资金流信息平台是支持信贷资金直达中小微企业的征信服务创新,解决了金融机构跨行共享资金流信息的难题,基本实现为每个中小微企业建立资金流信用档案的目标,支持金融机构面向“信用白户”提供信用贷、首笔贷。资金流信息平台推广应用已纳入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重点工作。
《金融时报》记者:征信系统、登记系统、资金流信息平台三大业务系统是怎样帮助金融机构提升风控能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 陈建华:我们的三大业务系统已形成完整的产品服务矩阵,多维度提供信用信息服务。征信系统从负债端共享企业和个人有关“借债还钱”的信贷信用信息,帮助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支持负责任的信贷投放。征信系统已广泛应用于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管理全流程,在促进金融交易、降低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信用报告已成为全面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经济身份证”,帮助信息主体积累信用财富、节约融资成本,提升社会信用意识。 登记系统从担保物权公示的角度,保护担保债权人的优先受偿权,是我国首个基于互联网的担保物权登记平台。登记系统提供七大类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和查询服务,公示物权权利状况,确定物权优先顺位,提高动产担保交易的效率与透明度,预防和解决权利冲突,在很大程度上盘活了动产资源,提升了企业融资的可得性、便利性。 资金流信息平台从资产端反映企业收支状况、经营状况及偿债能力,帮助金融机构为“信用白户”提供信用贷、首次贷。中小微企业可通过授权共享资金流信用信息为自身增信;金融机构可借由平台精准评估企业盈利能力和信用风险,为更多没有信贷记录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信贷支持。资金流信用信息报告已成为企业的另一重要“经济身份证”。截至目前,资金流信息平台已为5600多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建立资金流信用信息档案,在多省市、多类型金融机构开展应用。 《金融时报》记者: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势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征信服务需求不断对征信行业提出新的期待。您认为征信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征信中心在推动产品迭代、提升服务能力上有哪些具体规划? 陈建华:为不断满足日益增长、优质多样的服务需求,提升信息主体的获得感,我们主要聚焦三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多层次征信产品矩阵。优化个人和企业信用报告产品,满足金融机构服务场景需求;创新升级中征信小微企业评分、重要信息提示、关联查询等征信增值产品,挖掘征信数据价值,扩大征信服务供给。2024年,征信中心自主研发的征信创新产品服务平台荣获中国人民银行2023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未来,我们将围绕中国人民银行优化中央银行金融管理和服务有关工作部署,提升征信产品创新研发和服务能力。 二是优化“征信为民”信息主体服务。我们面向信息主体已经形成征信查询、异议处理线下线上一体、中心与机构两端畅通、咨询服务“7×24小时”的服务体系。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面向信息主体的服务网络,推进互联网征信服务平台、征信中心App建设,提高面向信息主体的服务质量。 三是拓展替代数据采集应用。近年来,金融机构对征信替代数据的应用需求显著增加。我们将持续拓展征信数据来源和服务领域,推动将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理赔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建设“替代数据通”产品体系,采集知识产权、工商登记等信息。资金流信息平台也是我们创新应用替代数据、挖掘征信市场新质生产力的探索成果。下一步,我们将支持更多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接入,拓展信息共享范围。 《金融时报》记者:登记系统目前提供哪些动产和权利担保的登记与查询服务?近年来,在业务拓展和功能优化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陈建华:目前,登记系统提供包括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四类动产抵押,应收账款质押,存款单、仓单、提单质押,融资租赁,保理,所有权保留以及其他可以登记的动产和权利担保,共七类登记和查询服务。 近年来,登记系统在七类动产融资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业务场景。自2022年起,先后在北京市、重庆市、深圳市、杭州市、广州市、上海市6个试点城市实现机动车、船舶和知识产权担保登记信息的统一查询,并于2022年和2024年分别将著作权质权登记信息和船舶抵押权登记信息的统一查询推广至全国。 同时,我们持续推进动产融资统一登记要素化、标准化,提升系统服务能力和用户登记规范化水平,强化数据分析服务能力建设,不断迈上登记服务发展的新台阶。 《金融时报》记者:在国际征信舞台上,中国征信业展现了怎样的形象?征信中心如何通过国际交流提升中国征信业国际影响力、展示发展成果? 陈建华:从征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来看,我国征信系统满足世界银行营商环境对国家公共征信系统评估的所有指标,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我们应邀参与了国际征信委员会《征信通用原则》的制定,并连续15年参与其工作例会。同时,征信中心是全球唯一一个同时运营动产融资登记系统的征信机构,这使两个金融基础设施能协同发挥效能,提供更全面的信用信息服务。 高效、稳定、安全的系统服务是征信服务的“硬实力”,而中国现代征信文化的“软实力”也在逐步释放。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重大课题,我们积极践行“五要五不”,融合“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立征信中心“信行天下 达人立己”的价值理念,夯实机构文化建设根基,开拓征信文化建设新局面。 征信中心作为我国征信业的先行者和主要力量,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重视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同业机构的国际交流与对话,互相借鉴有益经验。多年来,征信中心积极参与世界银行国际征信委员会、国际征信协会组织、中国金融部门评估会谈、中欧金融工作组等国际交流活动和项目,为世界各国征信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为做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征信发展道路的国际宣传,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形象。
来源:金融时报微信公众号、源点cr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