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 山西:夯实信用建设基础,深化信用应用创新

添加者:会员部  发布时间:2025-10-11  浏览次数: 83

山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强化统筹协调,完善制度标准规范,夯实基础设施,拓展应用场景,深化政务领域的应用,开展区域合作共建,提升便企惠民服务水平,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取得明显成效,全省信用制度体系和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信用应用创新场景和产品持续丰富,信用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效提升,城市信用监测排名明显进步。

图片
主要创新做法
图片

()健全信用法规制度体系

1.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逐年印发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明确年度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同时建立“月调度”和台账管理工作机制,清单化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地。组织54个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召开厅际联席会议,交流经验,总结成效,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主动对接省有关单位,召开座谈会协调推进信息归集、信用监管、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及重错码纠正等各项工作,组织各设区的市和县级市参加目录清单编制、城市信用监测等专题培训会。

2.完善社会信用政策标准体系

20225月,《山西省社会信用条例》经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自当年101日起施行。编制印发《山西省省级公共信用信息目录(2023年版)》和《山西省省级失信惩戒措施清单(2023年版)》。完成山西省社会信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召开了第二届换届大会暨第一次委员会议,制订了工作计划,推动《“承诺制”工作规范第1部分:政府统一服务》《“承诺制”工作规范第2部分:企业申报与承诺》两项地方标准立项。

()强化信息支撑

1.夯实信用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软件系统扩能与应用提升信息化项目实施,扩能信用中国(山西)门户网站、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山西)政务门户、信用信息归集系统、信用档案管理系统、信用报告管理系统、联合奖惩云平台、信用综合管理系统、信用数据分析系统、信用大数据可视化系统、信用运行支撑管理系统等10个应用,提升一体化双公示管理、信用修复、信用承诺、政务诚信评价、重点人群综合管理、城市信用监测、数据治理系统、数据资产管理、“信易贷”综合服务系统、“信易+应用”等18个应用。截至20246月,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累计归集信用信息15亿余条。

2.加大信息归集力度

建立月通报、季评估、年考核机制,常态化开展“双公示”月度通报,按照国家要求完成对省有关单位和11个设区的市的“双公示”评估。在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通“双公示”负责人签到功能,每日在一体化“双公示”管理系统中签到,提升“双公示”数据报送质量。积极与相关部门对接,推进纳税、社保、不动产、水电气费缴纳、科技研发、知识产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涉企数据的归集,截至20246月,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累计归集涉企信息8.68亿余条。建立医师、护士、教师、律师重点人群档案,已归集医师16.2万条、护士19.2万条、教师2380条、律师6829条数据。通过归集的社保数据,治理生成2400万自然人口库。

()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应用

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20228月,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已在晋城、太原、吕梁、运城、临汾、长治,岢岚、太谷62县建立省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子站,阳泉市子站和大同市“信易贷”平台正在建设,全省一体化融资服务平台网络进一步完善。晋城市“信易贷”平台上线信保基金政策产品,市级“信易贷”平台融资数据统计大屏基本完备。研究起草《山西省关于加快推进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的若干措施》。截至20246月,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认证企业数31.09万家,入驻金融机构40家,发放信用贷款3.61亿元。

()深化信用监管

1.强化信用监管

2023年印发《山西省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的实施意见》《行业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参考指南》拓展重点行业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覆盖面,深化应用。建筑市场、安全生产、电力市场、生态环境保护、政府采购、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广播电视、招标投标、食品安全等领域已出台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推动各市各有关单位加强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在惠民便企、“信易+”、行业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等多个方面的应用,不断拓展应用场景,积极创新。

2.优化信用修复服务

按照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部署,梳理“信用修复一件事”涉及3类事项的信息类型、责任部门、系统建设等,汇总编制信息修复指引,明确适用主体、受理条件、途径、所需材料以及办理时限等内容,形成“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个流程”印发全省“信用修复一件事”工作方案,优化办理流程,打造“一口受理、协同审核、结果共享”信用修复新模式。完善信用信息修复机制,要求行政处罚机关在向企业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提醒函》的基础上,2024年增加行政处罚异议申诉提醒环节,主动告知失信主体该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政策和信用异议流程等内容,引导和帮助失信主体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实现“三书同达”。

()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1.加快政务诚信建设

开展山西省政务诚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连续两年完成对11个设区的市的政务诚信工作评价,结果作为省营商环境考核依据。建立“政府违约失信投诉”专栏,受理、归集本辖区涉及政府部门(含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违约失信投诉信息,统一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登记(投诉)平台等渠道的数据共享标准,健全信息推送机制。

2.提升城市信用监测排名

建立工作通报机制,根据国家城市信用状况简报每月制作印发城市信用监测情况月度通报,要求各地将初次通报文件报请本级政府分管领导批示,推进形成工作高位推动机制,提升工作落实质效。按月约谈纳入全国监测范围内的11个设区的市和11个县级市发展改革部门,针对失分短板逐项研究提分举措,切实提升排名。20244月,各县级市信用排名平均提升33名,信用指数平均提升5.38分。

()促进区域共建

促进京津冀晋信用协同共建。四地逐年联合印发京津冀晋信用合作共建工作方案,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协同推进四地信用共建。建立京津冀晋信用标准化协同机制,联合印发《京津冀晋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等级标准》《京津冀()公共信用信息标准体系框架》《京津冀()公共信用信息共享目录》等文件。202212月京津冀晋信用科技实验室揭牌。2023年,在大同举办京津冀晋信用协同发展大会,邀请国家相关部门以及上海、江苏、河南等十余个省()信用牵头单位负责同志、国内信用学者专家参会,共同探讨区域信用合作共建工作。2023年底,推动四地共享八类公共信用数据3293.68万条,覆盖683.47万家经营主体。推动四地公共信用报告跨区域互查互认。完善守信激励对象名单管理和数据共享机制,将评价结果等级为A(包括A级、A-)的企业纳入对象名单,在重点行业领域对名单企业开展跨区域联合激励。开展京津冀晋社会化信用评价活动,向社会公布前沿热点创新、行业应用实践、民营经济促进、信用技术应用创新、社会关注问题探索五类方向的24个社会化信用评价活动优秀案例。

来源:国信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