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应急管理部联合印发《重点劳动防护用品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方案》,明确强化信用监管。各地市场监管、应急管理、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加强信息互通,及时公开、推送检测结果不合格的重点劳动防护用品生产厂家、生产批次,未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重点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单位等信息。相关执法查处信息要记入信用记录,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用中国”网站依法公示,对生产、流通单位的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依法依规列入相关部门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实施联合惩戒。对检验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报告、不实结论,冒用其他检验检测机构名义出具报告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并曝光。
9月5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5方面19条具体任务措施。《措施》包括:综合运用货币信贷等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投放,加大对服务消费领域经营主体信贷投放力度。加大消费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地方通过新设或纳入现有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等方式,分担消费信贷风险,开展重点领域消费贷款贴息,引导金融机构和商家合作开发适合服务消费特点的产品和服务,形成“政府补贴+金融支持+商家优惠”组合拳。 9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发布《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审批服务指南》,该指南通过“规则透明化、操作标准化、准入严格化”,实现了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将成为中国征信业市场化、法治化和规范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标志。 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健全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完善行业信用记录,依法依规开展失信主体认定,推进信用承诺、信用评价、信用修复等工作,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加强部门间信用信息共享,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拓展旅游市场信用应用场景,发展信用经济。大力弘扬诚信文化。 9月11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发布《海事监管领域信用管理规定(试行)》,旨在进一步统一规范海事信用管理,有效减少海事违法失信行为,提升海事监管与服务的质效。《规定》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规定》以推进更高水平的海事监管与服务保障一体化为核心理念,突出“三个一”顶层设计。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海事信用管理制度,提升信用管理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二是建设全国唯一信息化管理模块,夯实海事对外公共服务唯一渠道。三是一个信用结果全国通用,发挥信用管理最大的效用。 9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扩大服务消费有关政策措施,并答记者问。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司长吴越涛表示,依托职业院校和龙头企业支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增加高技能服务人才供给。在托育、养老、家政、旅游等重点领域实施“信用+”工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让消费者更放心。 9月24日,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加强财政金融支持,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数字消费领域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支持;促进规范健康发展,支持企业、行业组织加强数字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制定,建立和完善品牌建设、培育体系。探索“大数据+信用”智慧监管模式,鼓励电商平台依托大数据开展信用评价。 9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工程咨询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行业协会要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推进行业诚信建设,引导行业主体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推动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规范开展工程咨询机构资信评价,强化资信动态管理;加强对工程咨询机构的抽查检查,对弄虚作假、低价恶性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按规定予以处理,并纳入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涉嫌违法犯罪的线索及时移交司法机关。 9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组织制定了《关于加强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培育的若干措施》。《若干措施》提出:鼓励地方完善经营主体信用评价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构建符合数创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价模型;对首次轻微违规问题依法优先采取引导协商、行政指导、信用承诺等方式处理。
来源:国信高端智库